还原最残酷的本真,用生活的暴击叩问灵魂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2023年1月7日,农历腊月十六。腊八已过,小年未到。在这个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在考虑着春节归乡的时候,我却去看了一部“不合时宜”的电影。尽管这部名为《拨浪鼓咚咚响》的影片最终的结局给人以希望,但是全片却充斥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到灵魂深处的真实和压抑”。
压抑,源自现实生活的暴击
最早知道《拨浪鼓咚咚响》这部电影,可能还是前年(2021)做纪实周筹备的时候,在某位朋友(具体忘记是谁了)的朋友圈里看到的。知道这部片子是做纪录片的白志强导演的,也算是挺期待。
纵观全片之后,就像我在映后跟导演说的,感觉挺压抑的。我觉着,这种压抑,来自于对留守儿童的现状;来自于对乡土中的中国里、现实中的人们的困窘、无奈、挣扎,但却始终还有那种对希望的不舍、执着。
毛豆,一个为了寻找爸爸不惜做出种种“出格”举动的留守儿童。当他在奶奶过世后独自踏上寻父之路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了童年时看过的动画片《咪咪流浪记》的中文版主题曲。好像,在车上点燃爆竹、在路上追着苟仁货车的毛豆,就是和他年纪相仿的雷米·巴布。这首歌的日文原版,或许也更贴合《拨浪鼓咚咚响》这种“公路片”的精神内核。特别是其中那一句“无论何时,生存都是一场竞争”,仿佛更是专门为这部片子谱写的另一版主题歌词。
鲁迅曾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实际上,当身负相同的身世,当时空相通起来,这话可能就要另当别论了。
在97分钟的时间里,影片把两个本来可以毫无关系的“苦命人”的命运,用“寻找”紧紧地绑在一起。无论是“寻父”,还是“寻仇”,毛豆与苟仁都在用自己的心去体悟生命。
从清涧到神木,从神木再出发,一路之上,两个没有了家来温暖心的人,却用彼此的行动一点点融化了冰封的阻隔。于是,苟仁不再张嘴闭嘴就提让毛豆还账,毛豆也不再没事找事、肆意破坏。所以,当得知了毛豆爸爸已经不在人世的时候,苟仁才会带着毛豆去住大饭店、给毛豆买新衣服和新书包,甚至还在最后分别时把自己的钱悄悄塞到毛豆的书包里。
然而,这种温馨的画面背后,却还隐藏着太多的无奈与辛酸。若非亲妈嫌这里太穷、若非亲爸非要死命挣大钱、若非乡里人不闻不问,毛豆这个孩子何苦非要踏上寻父之旅?若非都是无奈的底层,白明明何苦非要骗走苟仁救儿子的救命钱?若非同是天涯沦落人,苟仁为何会在街头最终还是放过了白明明,也没有再找“换刀”的毛豆的麻烦?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所以看过片子,我总有种想哭、却又哭不出来的憋屈感。诚然,我在看片的时候,的确泪目,但是之后却是一种无止境的憋屈、压抑。《拨浪鼓咚咚响》就在导演刻意采用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中,让每一个尘世中的你我,被这种真实生活带来的震撼反复地锤击着。每一击,都在我们的心上留下一道巨大的疤痕;每一击,也都在叩问着我们的灵魂。
生活,本就是比艺术更为残酷的。影片放映后,有观众跟导演白志强交流时提到,片中的一些桥段显得有些无厘头,就像毛豆去砸人家玻璃。其实,我倒是认为,这也并非白志强导演说的剪辑、脚本多次修改等问题带来的锅。因为,现实生活中,本就会发生太多令我们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所以,个人感觉,片中的部分所谓“逻辑硬伤”,其实已经是搂着说的了。如若放在现实中,有些事情可能更会让人感到不可理喻。
其实,这就是生活,就是每天折磨着很多人的生活的本来面目。可以说,《拨浪鼓咚咚响》无非是把我们从很多“合家欢”“大团圆”“超级英雄”的“胶片幻想”中重新拉回了最真实的生活之中。所以,我才会在一开始就说,这是一部“不合时宜”的电影。毕竟,这个时候,大家都还在想着春运回家、阖家欢乐过大年的美好,却生生被这样一部电影以最直接的方式,予以了一次来自生活的暴击。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虽然《拨浪鼓咚咚响》最终的结局还算是美好的、给人以希望的,但是全片所揭露出来的来自于底层的人们的伤痕累累、纠葛与挣扎、无奈与希望并存的现状,我想却是如今的华语电影中所鲜见的。
寻觅和救赎,中国式公路片
作为一部“公路片”,《拨浪鼓咚咚响》算得上是良心之作了。特别是考虑到导演说,有十多分钟的内容被剪掉了。因为减掉了十多分钟,所以有人认为前后不连贯。我在前面也说了,有时候生活远比艺术作品更荒谬。甚至可能你邻家的那位兄弟,毫无来由,莫名其妙就把房子给点了。这种事儿在真实的生活中并不鲜见。我也不再赘言。
这部电影的关键是什么?可能,豆瓣的“剧情简介”中,“二人相互救赎了彼此”才是核心。
先来看毛豆——别人家的孩子有炮仗放,毛豆没有。别人家的孩子有新衣服,毛豆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会在村口等到打工归来的父母,毛豆等不到。毛豆有的,只是双百的成绩、过世的奶奶、不愿收养自己的亲戚……于是,没人管的“野孩子”,看到了苟仁的货车,便义无反顾地钻了进去,哪怕把人家的货烧了,也要去找爸爸。
苟仁呢?媳妇儿跑了,儿子死了。全因为“白明明骗了他的钱”。他有的,除了自己的货,就剩下那个只会要钱的房东,还有儿子生前最喜欢的那个拨浪鼓,以及自己时不时陷入到的恍惚之间。所以,他要报仇。所以,他还有把刀。他跑车卖货照相,为的是活下来找仇人。
但是,命运却让这俩人走到了一起,也注定了“救赎”的旅程必将展开。
倘若没有毛豆偷了别家的假刀,那么街市之上,白明明已经血溅当场,苟仁也必将成为阶下囚,走向不归路。
倘若不是苟仁最初心疼钱,毛豆也不会成功上车,也不会在旅途中逐渐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
其实与其说,“二人相互救赎了彼此”,不如说是这两个“苦命人”在旅途中逐渐找到了“迷失的自我”,找到了生活继续下去的希望。这可以看做是“中国式公路片”的一种全新的结构方式。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在向内寻找答案。就像苟仁,他到底是在寻找仇人,还是在寻找自己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从毛豆的身上,他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儿子,也在自己内心之中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备注一下
1、本来想着应该早些发的,但是考虑到周一才在官微上发了另外一篇 【《拨浪鼓咚咚响》:源于生活的真实,才能让艺术作品打动人心】,紧挨着发不太合适,所以就周末的今天发吧~~~
2、另外,听说这个片子会在过年之后正式上映,到时候如果有可能,大家可以一起去电影院看一看。
3、原文首发于【故事里的南城(XUANWU_Story)】,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o440bzHXOrXlSpX93mQd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