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雄兵出击》:不煽情的直面惨烈


没看之前,一看导演是陈凯歌,想起这些年网上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还是会先入为主的对他的片子提不起兴趣。再看这个题材,觉得也弄不出什么花样,很多都是任务而且都是刻意煽情,要不就是对手很垃圾,我们很勇猛。
最终还是决定去试试水,整个观影的过程实在是一言难尽,接下来慢慢说:
1.先下个人结论:满分10分,这片子可以到8分。绝对要比《长津湖》和《水门桥》高,而且担得起。
2.之前看《长津湖》的时候觉得很震撼,后来想想,更多是源于技术和制作手法的进步。后来《水门桥》上映,观感就没有《长津湖》好,总体太过冗长,没法带领观众一气呵成的看完。而《志愿军:雄兵出击》在叙事和场面的节奏和调控上明显好过《水门桥》。

3.几乎任何一部战争片都会有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角色,似乎这也应该是衡量一部电影好不好的标准。但奇了怪的是,《志愿军:雄兵出击》整部电影看完之后,我记不住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甚至说这是一部没有主角塑造的电影,人物太多,字幕给出的介绍太快,你也几乎记不住名字。但是我没法说这不是一部好电影,因为当我把所有的角色全部在脑海中汇总的时候,这个唯一的主角的名字其实就叫:志愿军。

4.这是一部罕见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有绝对主角戏份的电影,如此众多的群像交替轮番上场,最后汇聚成一个揪心的名字:志愿军。
5.和此前的几部主旋律不一样,这一部在一开始花了很大的篇幅去介绍我们在明知敌强我弱的情境下,为什么要坚决去打这一场仗。以往很多战争片都是聚焦于某一个点,小到一个连一个排,用最前线的残酷去调动观众的神经和情绪。但这一部电影里面,让战争前方和后方一条线串在一起,没有哪一条线是单独的。
6.最主要的是,无论是前方还是后方,这一次的直接观感是,非常直白且惨烈的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奈和格局,对,第一个词是“无奈”,面对美军的天然优势,我们并没有什么“神操作”和未卜先知的制胜决心,影片中彭老总并非运筹帷幄,他也是焦急的等待前方战报;前线的部队并非勇猛无敌,他们只能以身体当肉盾,一个又一个无畏赴死罢了。这一部电影里面,你不会看到任何神剧中的匪夷所思的操作,也看不到刻意塑造英雄人物的惯常手法,就是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赤裸裸的直面惨烈。

7.尤其在联合国的那段,张颂文饰演的中国代表在底气十足的慷慨陈词的时候,另一边是志愿军用异常惨烈的方式赴死赢取胜利。这种近乎于白描手法的展现志愿军的惨烈,让你在观影的过程中始终强压着一股情绪,这种情绪真的很让人难受和揪心,而且没有刻意的去煽情去催泪。

8.而且这部电影本身的叙事节奏很好,几乎是带着你一气呵成看到底,最后在舒缓的片尾曲中慢慢消解释放出你被压抑的情绪,至少我自己是觉得一点也不沉闷,尤其战争的场面很多,但是你也不会觉得轰鸣,因为导演总会在你情绪直冲云霄的时候自然的给你展开翅膀,平静的滑翔,直面自己的内心。
9.无论是基于战争片还是主旋律片,首先,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甚至适合全家老少一起看的电影,它几乎做到了不煽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直面惨烈和悲壮,展现出了革命先烈们的脆弱、无奈和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