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的热爱,才是中国人的“绝活”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等了这么多年,《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这道硬菜终于端上桌了! 开篇以《绝活》重返大众视野,可以说是上来就交了一张王炸牌。起的调是“绝活”,但镜头语言却悄然完成了一场叙事转向:从奇观化呈现转向日常褶皱处的文明打捞。首集明线在展示中国传统美食技艺,但暗线则呈现嵌在生活褶皱里的生存智慧,正构成中华美食最鲜活的文明基因库。“绝活”不仅是技艺的高超,更是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坚守以及对自然的敬畏的体现。 《吕氏春秋·本味篇》所言,古代中国人对食材的捕捉与利用早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宁波滩涂上,老人们用世代相传的“荡蟹”技艺捕捉红钳蟹,手法行云流水,仿佛在和大自然对话,但比起高超且濒危的技艺,具有生活味儿、烟火气的细节才最戳中我——荡蟹捕捞失败的镜头、主人公脱口而出地抱怨,有失败没关系,更重要的是有从头来过的坦然。 钦州海边,带着方言的“有捞唉”吆喝一出,生活感就扑面而来了。妇女们在海蜇自溶前迅速分拆,动作快到让人眼花缭乱,就一句话“无他,惟手熟尔”,此处令人欣慰的是,把关于海蜇脱海水自溶的冷知识穿插在快速捕捞、运输、拆解的环节里,不生硬,没爹味地把东西教了,挺好的。 《烟火》是第二集,但我看下来是最能透舌尖这一季本质的一集,也是最喜欢的一集,(至少目前看下来是这样),什么叫人间烟火气,如果菜市场不能体现,那也没别处能体现了。 有两个地方拍得很绝,一个是菜市场闺蜜团,镜头聚焦的是平凡的女性,但她们身上就是有着令人挪不开眼的魅力。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做到登峰造极都让人佩服,张小红和娥姐等一众菜市场姐妹的互动,看不到常规刻板印象里的“尔虞我诈”小市民思想,看不到被污名化的“泼辣”“不讲理”的“中年大妈”,结尾聚餐碰杯的那一瞬,荡漾开的是美好女性群像。 还有一个地方是大凉山,公益慢火车凝聚的是什么,看到了基层人员的人情味,看到大凉山人民对生活拼搏的劲头,也在主人公说孩子考上大学欣喜的语气里,看到了走出大山奔向未来的希望。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美食,是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的最直接表达。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最后个人想法啰唆一句,《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不是“电子榨菜”,而是“赛博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