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朋友,关系智慧:在复杂系统中保持情感正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三个女人,三种生活方式,十种人际关系。

在看这部电影时,需要抛开一下意识中已被塑造的传统的排他性的和独一性的亲密关系。
以下电影赏析的探讨内容,建立在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伴侣道德要素的叠加态。隔离超确定原则。
允许关系形态的多样性涌现,在确定性与可能性之间持续校准的动态平衡。是未来的伴侣关系道德观。
所以,唯一论爱情观可以不看这部电影,和这篇文。

电影从一位男士视角徐徐展开。
他与其中一位女人的关系是合法夫妻。
从他们间的感情消失,到关系解散。电影通过男一旁白的疑问。展开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探索。
而影片中这些问题均没有唯一答案,只为对灵魂的暗物质激起涟漪。
「问题一:
“到底从哪一刻起才算事情的起点?”
在一对伴侣,一组关系的建立时,什么是起点?
在哪一刻开始心动、哪一刻出现了愉悦、喜欢、欣赏、关注,和确定想要在一起的想法,对各位有过恋爱经历的人来说,都是比较能够回忆起来的。
但是,在一对伴侣,一组关系的结束,在哪是起点?
在哪一刻情感联结断裂,在哪一刻肢体互动变少,在哪一刻不再畅想未来,在哪一刻情绪状态不再同步,在哪一刻社交圈层开始隔绝。似乎大家都无法回忆出一个确定的起点。
就像空气中加入了不同菌种发酵,没有空气检测仪器的帮助,人的感知是无法在得出结果前就发现它的。
人在一种固定的氛围中生活久了,不再关心关系发展,而只确定关系的存在,就丧失了对空气的检测和阅读能力。

「问题二:
“在没有任何一方犯下了具体过错时,可以离开一个人吗?”
“光是不爱了,就要离开一个人吗?”
「Joan的态度是:没有了悸动,没有激烈的情感反应,我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感受,表演深爱的状态。「Alice的态度:爱是需要刻苦铭心的,但建立关系不必要,平淡融洽也可以形成稳固的关系组建。」
浓烈的爱是一种高需求的互动模式,对个体人的考验比较大。肾上腺素的上升会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身高,手心出汗。在情绪上会体验到,兴奋、紧张、和焦虑。使人又应激又愉悦。
而平淡的爱是一种普惠性的互动模式,大多数人都能较顺畅的进入,轻松简便无负担感。对自己对对方和对整段关系的亲密度要求都不会太高。无聊但细水长流。
按现在流行的网络说法,有浓人和淡人,高需求宝宝和低需求宝宝,浓烈的爱和平淡的爱,在影片中很明晰能划分,
浓人派:Rebecca、Joan、Eric、Stéphane Leroi(画家)

淡人派:Alice、Victor、 Thomas Duval(邻居新老师)、Antonin(交友软件对象)
根据每个人的特质不同,对爱的理解不同,对人生态度也各有所好,展现出以下对关系的不同思考:
在亲密关系中能不能暂时只爱自己?
我们能不能承认自己不能时时刻刻爱向对方?
能不能接纳对方也不能每时每刻让我们感受到爱?
Rebecca需要刺激的关系;和被尊重欣赏的爱。
Joan:“爱是一种别无选择的东西,像是命运亲手推了你一把。”
Thomas Duval:“分手,不是犯罪。”
Rebecca:“别谢我,相爱本来就不需要太刻意。”
Victor:“人生的意义。正在于体会忧虑,经历悲伤,感受迷惘。”
「问题三:
“不对等的关系是病态的吗?”
“两个人的感情同步本来就是奢侈。”
“温和的伪装,是对彼此感情的经营。”
如何是不对等?如何是不同步?在她们三对伴侣关系中都存在诸多不对等时刻。

Joan与伴侣Victor的关系里:
老公Victor总是仰望着妻子,在他眼里Joan始终是主角。因为爱,他自愿有这种不对等的发生。
但在他们的伴侣关系中,一方心态发生了变化,而另一方毫无察觉或不敢去确认,那将双方联结在一起的爱,它是否还有在起作用呢?
单方面的爱也算爱的连接吗?
而没有感受到伴侣情感上的变化,当然也不是淡人的错。他们对爱本身就没有高需求,稳定就好存在就好。
但在Joan说出自己发生的情感变化后,Victor的处理方式是先将这个情况安抚下来不要再继续发酵,“试着和Joan保持距离,给她喘息空间。”努力做到他的价值观中的一百分。
但这恰恰不是Joan想要的浓爱状态,完全错位了,这段关系越冷静就越没有了。

Victor这个男人,他已经做了自我认知内最大的努力,置办更大的房子,换个环境重新开始培养爱。认为物质上的提升能给家人带来幸福感,这是他爱的方式,靠外部条件。这也是大基数人群的想法。
这对关系在表面上是Joan占主导权,在Victor的意识里也以为Joan是家里的主角,将自己摆在低位讨好的姿态。
但其实Victor并没有真的给予Joan尊重。
从事态的发生后,无论是安抚还是换个环境,整一个过程中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有决策权,他觉得自己都能搞得定,不管Joan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都能处理的好,想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如此的隐形自恋,将自己打造成全知全能的,大包大揽所有责任的男人,本质上也没把女性当作平等的人对待吧。
他口口声声的:
“我们共同的目标。”
“你就是缺少前瞻性,我觉得没问题。”
“妮娜(女儿)在这里会更开心。”
“装修费我爸和你妈都愿意帮忙。”
充斥着:将个人的需求默认为他人需要;武断的指责;没有在乎伴侣本人开不开心;拉拢家长支持。
这种打着为家好的名号,抬高自己权重的行为,实在不易轻易分辨。

Joan在发现自己不爱了后无比痛苦,她自责于自己在关系中的爱是她的单方面撤退。
但以上种种互动,都充斥的不答应会内疚的压力。
而这种压力恰恰就来自一方对另一方盲目的爱。
Victor只沉醉在“自己有爱”“自己会爱”的自恋式的为自己打造的“爱的泡泡”里。
所以Joan真的很迷茫,真的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没有爱上别人,也没有人犯错,Victor平日里表现的无可挑剔,没有重大事件发生。
但那隐形的压力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是日常的点点滴滴构建的。

Joan遇到的Thomas Duval(邻居,新老师),又是一位能把一切都安排的很好,不需要Joan操心的一位男士。他的稳定和喜爱与前夫Victor太过相似。
Thomas与Joan的家庭系统是最适配的,但与Joan个人需求是不适配的。
这也是众多夫妻关系里普遍遇到的议题,
到底是选一个可以进入婚姻关系,支撑起家庭系统的人,走入伴侣关系?
还是选择自己情欲情感的投射,有瞬间悸动感觉但不知悸动能存续多久的人,进入伴侣关系?
当然,这不是一道无法更改的选择题,这是一种生活的体验。
最后Joan也体验到了自己不被人确定后的痛苦感,跟深切的了解了前夫被否定后的感受。
全都体验过后,她选择了以不确定的方式发展任何一种伴侣关系。
安稳的客体可做朋友,互相做养育的帮扶者。
悸动的客体可带来情欲享受的人,对方也不需要她的十分确定。

Alice与伴侣Eric的关系里:
Alice是那个对另一半情感发生变化后无察觉的人。
在他们间的爱,允许一个空间里可以有两个自我存在的舒适爱。
一段省心省力的伴侣关系,打造的一种温柔的亲近的但不紧密的关系模式。
大家都用最放松的姿态来搭伙过日子。
爱也是一项技能,是可以靠个体努力理解和学习做到行为化给予对方的。
给予对方喜欢、给予看见、给予尊重、给予自由空间。
有些人就是不能承受太过有激烈的言语或行为,那温和的伪装未必不是一种对自己和对方的保护。这种保护又何尝不是爱的一种形态呢。
在他们的关系中,压力值是不高,但平淡的无聊感也许会增加,因为他们不会对对方感到好奇。
而高需求的Eric也非常懂得Alice的平稳需求模式,所以选择不扰动家庭伴侣,而向外部寻找浓烈和刺激的互动。
Alice,在Victor死亡事件后,刺激了她不敢发生意外状况的心态,改变为主动掌控意外,与陌生号码的主人建立了暧昧的关系。
而这段意外之喜,也让这对表面风平浪静的伴侣,有了一次对自己的爱情观和关系模式的重新审视。
Eric在听到Alice或Rebecca要去见另外一位男性时,才表现出异常的在乎和在意和关切,才开始有了危机感,雄竞使男人用上半身思考。

Alice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定位,
虽然她不会经营爱情,但她会经营自己。
她克服了对爱的需要,清晰了解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并接纳了自己的不擅长之事,知道自己怕什么做不好什么,才能够做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决定。
这是非常优秀的智识,弄清自己承认自己接纳自己,这是每一位成年人都需要被培养的能力。
对自己的敏感多一些觉察,也许也能帮自己避掉一些坑,排除一些风险选项。
Alice和Eric都体验过一段多边关系后,
因他者的敲打,最后两个人才真正确立了对彼此的爱。
这种体验过刺激感后,再回归平静自然,会更加感觉到日常就是爱的全部。安全平稳就是自己最需要的关系模式。
其实每段关系都会有这么一个试金石时段,有时候不一定是生理或心理的出轨行为,也可能是长辈矛盾,工作烦扰,人际关系扰动,经济状况危机等。
一些环境和人的因素出现危机时,都能试出一段关系的稳固程度和其价值。

Rebecca与身边人的关系:
Rebecca能给予爱,也能享受爱。
她能给予对方非常多的肯定、赞美、欣赏和支持。承认对方的魅力,价值。在她身边的人都能被满满的看到。
让对方获得自尊自信的满足,也让Rebecca自己也获得愉悦和被需要感。这个利他的能力是相当稀有的。
电影中Rebecca对所有情况几乎都处理到了最恰当的结果。
她是个又浪漫又有能力的有聪明才智的女人。但她的确太过大胆(危险),所以会做出一些在边界之外的事情。
当然,最欣赏的还是Rebecca对自己的生活态度。
向约会对象坦然承认,自己写“喜欢旅行”只是跟风而已,自己没去过太多地方,生活圈较为固定。
但她有很强感受力,共情力,有浪漫的心境,进入她眼里的都能加上一层美丽的滤镜。

“不出远门也能换个环境呀。”
的确在社交媒体上,有两大顶流标签:去到远方的人和远方到来的人,旅行博主和留子的生活。大多数人的梦想一览写得就是:一,赚钱,二,旅游。
苍白到每个人的追求和梦想都一模一样,
远方真的就这么好吗?
远方一定要建立在经济消费上吗?
去体验过后在你的实际生活里又会有什么改变吗?
还是在用旅行来炫耀你的经济基础?用钱来逃离你平庸的精神世界?
在旅行这件事上我与Rebecca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继而能让我更加能理解她的世界,为何如此蓬勃有生命力,大胆聪慧又细腻。

Rebecca对待关系的态度是,无条件相处,温柔以待。
男人在她这里只是欲望的投射,只是她的露水情缘,有机会就发展,没可能性就不发展。果敢坦然。能顶得住压力的人,才会有多元化的生命体验。
Eric想与妻子的分手时,选择的处理方式全都是带有伤害性的。
而Rebecca与这段婚外情关系的分手方式,是以抚慰治愈排解对方的不安,温柔的处理方式。
她会一直尊重对方当下的感受:
对纠结犹豫的Eric不逼迫,他可以犹豫可以纠结可以不做决定。
让Alice尊重自己的感受,去体验去尝试,消除朋友的内疚感,支持她去体验未获之事。
对Joan说:“你又不用为Victor守身如玉。”,卸下了她的负担感。
对Alice说:“Eric想要跟你有共同的孩子,他特别真诚的想跟你在一起,并爱你爱得很深。”
对Eric说:“如果哪天情绪涌上来了,我先提前跟你说声抱歉。”
对Stéphane Leroi说:“虽然把画退回来了,但Alice是真的喜欢这些画的。”
她真的没有想伤害任何人,她只是做了当时无法控制的情感推动的事情。
对朋友的每一次回应,都是这个人当下最想听到的,最符合她需求的,缓解朋友焦虑的,温暖的支持性的回应。

在Eric无法接受妻子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异性关系时。Rebecca也有嫉妒之心,但她会承认对方的好和运气。
将嫉妒视为需要管理的情绪而非道德缺陷,心胸开阔的人享受世界。
Rebecca作为Alice和Eric这对夫妻的情绪调节器,她让这对夫妻双方都获得了额外的情感体验。
就像每天吃家常菜的家庭,偶尔吃一次草莓蛋糕,是属于精神出逃的一次春游。
游完后是带着愉悦感回到生活里,并没有造成任何灾难或毁坏,这份只独属于自我领域的放纵,又何尝不是一份好的推动力呢。
在任何一段关系里,Rebecca都愿意没有结局,也能承受画家无情的快速撤离,但在面对自己的事业时,Rebecca说:“不想空欢喜一场。”,她更在乎个人价值本身而不是那段关系或爱。只要在其中发挥了自己的价值就好。

Rebecca的关系智慧,让人明白爱是【幸运的复杂】
什么样的关系都可以建立,在后果可以自己承担的情况下,有能力做出对关系最好的处理,那就勇敢去发展爱的各种各样状态吧。
「在关系里,对情感迟钝一些的人,和对情感敏感的人,有非常合适的互补作用,对打造整体场域是很友好的。
「在关系里,对情感都很迟钝的两个人,也许始终不会擦出火花,但适合只处理事务性的合作型的伴侣关系。一起努力把一个家庭运行下去,也是一种尽责尽职。
「在关系里,对情感都很敏感的两个人,会体验到激烈的炽热的爱,它固然美妙但也极具侵入性有杀伤力。需要有极大的精力、能感受到情感的丰富度,和自身高能量的人才能运行这份爱。

后现代的爱情观可能不会再是寻找"另一半"的救赎叙事,而是编织意义之网的集体创作。其最终伦理检验标准,或许在于能否在扩大自由的同时,培育出更坚韧的责任网络。
愿每个人都能培养出自己的关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