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剧本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想不清楚自己的主题是什么 要讲香港精神 就得讲香港和老家的不同 为什么很多人要偷渡过来?语言跟内地的巨大差异 听不懂、不会说粤语 导致吃了多少亏? 怎么过了语言关?香港人没听说过的山东水饺 是怎么打开市场的?直接改成了北京水饺 可还行?为啥北京水饺就有人愿意吃了呢? 明明有很多东西可以讲 但是都不咸不淡地带过去了 要讲母女关系 就得写清楚三代女性之间的情感 冲突 臧姑娘是跟妈妈姓的 为什么?是不是她妈就遭遇了渣男 然后一直告诫她 但她就是不听 又找了一个渣男 这才导致去了外地 打拼的那么辛苦 都不敢回家 单亲妈妈孤身在外地 又对女儿造成了怎样的后面影响 在学校被霸凌怎么解决?女儿闹着要回老家 怎么说服女儿?当女儿面临同样的情感问题 又要怎么解决?妈妈教了什么 让女儿受益? 这种三代女性的共同困境《喜福会》 就讲的特别好 要讲群像 就得完整每个人的故事线 然后互相交织 互相帮助 红姐为什么愿意帮她们?她自己的困境是什么? 糖水伯为什么对母女仨这么好?他自己为啥没有老婆孩子? 华哥是山东老乡 那她们是怎么通过水饺认出了彼此?单亲爸爸带女儿有多费劲?他一个山东人是怎么在香港立足的?他为了帮女主 是不是自己还受处分了?两个异乡人 是怎么互相温暖的?有些话可能跟别人听不懂 但是老乡就能有共同语言 金太太的经历对女主有什么影响?如果说她是在暗示女主的另外一种结局 那么就得丰富她的故事线 感觉她也撑了很多年了 为什么在这个节点撑不下去了呢?老摁着王祖蓝拍是什么意思呢?这条线真的完全没讲出来 全砍了一点没毛病 女主的到来又对其她人有什么帮助?她生意做的大这么大 完全可以把这些人都雇为自己的员工 然后又引发了新的冲突 有些人留下了 有些人离开了 要讲创业 就得写怎么踩坑的 又怎么解决的 怎么寻找合适的食材?供不上货 引发了多大的危机?怎么招聘员工?怎么培训员工?什么产业升级?
目前来看 这一块占比最重 但女主又没有遭遇到真正的危机 每次有点困难都轻轻松松解决了 观众还没开始着急 担心呢 大女主先搞定了…… 而且创业也需要强调不同的主题 比如《中国合伙人》 重点放在三个主角的关系上 三个人因为关系好一起创业 但因为创业而分崩离析 又为了救公司重修旧好 一起努力 比如《无双》 把制造假币拍出了一种奇观的感觉 而且连人物都涉及到真与假的问题 玩到了极致 现在就是什么都讲了一点 但是什么都没讲透 好像面面俱到 其实不过是蜻蜓点水 索然无味…… 就像包水饺一样 要么韭菜肉 要么茴香肉 要么酸菜肉 总不能把韭菜茴香酸菜全混在一块儿包 这能好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