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短评
336 有用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看过 2009-06-06 16:44:40
忘不了作家拿着蜡烛踽踽独行的片段,“不需要言辞的情感才是难忘的。”导演的诗化语言都表现着对古老俄罗斯精神的回归。2024年重温,多米尼克与安德烈的双重映照,把家人在房中锁了七年的“疯子”和来到意大利的苏联作家,多米尼克自焚与安德利拿着蜡烛穿过温泉。“乡愁是一种对存在的遗忘”by梁中和老师
186 有用 Tacitus 看过 2020-09-07 12:41:32
Nostalgia希腊词源意思是'homecoming'。拍摄本片时,塔可夫斯基已经离开苏联,这里的乡愁自有对俄罗斯‘母亲’的眷恋,亦有人类拒绝现代性之下价值和信仰缺失/时刻靠欲壑填补驱动的异化状态、渴望回归有信仰支撑的摇篮文明的一面。然而往昔终不可及,愁绪化作触不到但无法排解的痛,诗人和疯子两条故事线正是这种乡愁的两面;诗人说翻译‘永远无法理解俄罗斯’正在于她是一个现代人,而现代人—如第一幕交代—是无法在圣母像前跪下的。诗人护着象征信仰的烛火走了三遍才到达彼岸,教堂残垣中坐落着记忆中家乡的木屋,回忆的画面总伴随着流水,清澈可见却抓不着,塔老的诗电影正正是伯格曼所讲的电影语言的本真在于现实与梦境交织的体现。能够把意大利明媚的景致生生拍出了俄罗斯的凋零和深沉,真的是人在哪祖国就在哪了。悲悯,动人
148 有用 NVHZ 看过 2018-09-18 04:17:45
自由该是直白的,因此也是诗意的。很美很美。节奏是正确的,是美的,但又觉得是过长的。该有将节奏加快但也达到同样意境的办法吧...摄影美到没话说了。还是把理解写下来吧,感觉很快就会忘了。觉得是关于原始的欲望与文明的冲突。文明是指简单的正直与正确。自由便是一种欲望,尤金娜追求和安德烈睡的自由,被囚禁的家人追求解放的自由,老人们追求不死的自由。因正确性而抗拒自由为违背欲望,安德烈不和尤金娜睡,多米尼克保护他的家人。有些正确性只是自以为正确,最终还是归根结底到一种隐藏的欲望。泉水既是生命,蜡烛既是欲望与正确性之间的微妙平衡。多米尼克找不到这种平衡,他把自己掷入火中,企图继续搜寻。多数人不知道正确性的存在,正如他们不知道自由是何物。安德烈最后在枯涸的生命中寻找这种微妙的平衡,尽心竭力,终于回归了原始的美
117 有用 shininglove 看过 2010-03-16 20:04:54
雕刻时光,雕刻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初春的下午,昏昏欲睡。知道他是大师,也知道大师牛逼的地方,就是觉得太闷了。看了一下午头疼。电影如果作为纯艺术的东西,是不是太折磨人了?老头54岁就猝死了,跟鸡丝老爷一样的年纪吧?!
91 有用 晚不安 看过 2020-03-10 02:06:10
两个小时似有一生之重,诗人敏感、纤细而脆弱的内心一览无遗。缓慢的变焦长镜里显现出“不可能”的调度,像徐浩峰说的,“不能真实,要拍出空间的不可解”。水的流动,一如《飞向太空》,在整个声画空间里再次占据重要地位——一种生命之外的自然的恒常的更新。他们在荒芜的城市里游荡,那根绝望的弦似乎随时都将崩断成华美的一瞬,在镜子的两边,失去故乡的男人是一体两面。于是见证了这一切的你也无法轻易走出这个荒谬的境地,精神与肉体都已经焚毁于路人无动于衷的视线之中。在最后看到了一个难以言喻的震撼结尾:谁付出身家性命去护送一支烛火,谁就将在这个肮脏的世界里领受神的旨意。
71 有用 Vini_Kazma 看过 2012-05-25 15:18:11
塔可夫斯基在流放中拍摄了《乡愁》,并将这部电影献给母亲,作为对母亲的怀念。
> 去 乡愁 的页面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 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 厄兰·约瑟夫森 / 多米齐亚娜·焦尔达诺 / 帕特里齐娅·特雷诺 / 劳拉·德·马奇 / 德丽娅·布卡尔铎 / 米莱娜·伍柯迪克 / Raffaele Di Mario / Rate Furlan / Piero Vida
类型: 剧情
地区: 苏联, 意大利
片长: 125分钟
上映: 1983-05-17(戛纳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