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狂 短评

热门

5 欢乐分裂 看过 2021-03-06 21:28:31

#重看#3.5;摄影机某种程度上真正成为「人眼」,主观镜头开场即营造偷窥视角,始终处于焦点的目标人物脸上映射着摄影机「主体」;摄影机是看向世界的窗口(对应他偏好于窗外窥测的习惯),是沿袭父亲阴影的心魔,是处理正常交际/情感的铠甲,也是抵御恐惧的最终杀器,一个被恐惧养成又遭反噬的人,一个成功又失败的观察样本。 不着血腥,氛围却甚是惊悚,打光方式与影子的运用仍携有表现主义的印记。

30 Singin'in rain 看过 2020-03-17 14:54:46

超越时代的伟大作品,对恐惧和欲望的具象化展现极其深刻,个人认为甚至超过《惊魂记》。唯一的错是生不逢时,当时保守的英国人无法接受,甚至影响到了导演和男主的生涯。A man with a moving camera, 当摄影机成为了他的阳具,他的生命便成为了一场巨大的观察。

6 深邃 看过 2021-03-07 00:01:52

@英伦大师展 五星只能说银幕加成,有幸和那么多观众一起在窥视者与被窥视者的角色中间反复横跳。窥视者的部分最典型是结尾对女主角看到影像以后惊恐反应的长时间拍摄,这正是变态男主在影片中段想拍下来的东西。被窥视者的部分也极尽天才,警察拿手电筒直射镜头的时候,观众充当的正是男主角童年阴影里被强光照射的角色。其他天才的地方也数不胜数,比如男主的凶器直接揭露了摄影机的非法性,同时又与性器呼应。本片还与伯格曼颇有缘分,男主在报刊亭对钟表的拍摄与《野草莓》的梦境契合,而片中人物几次与银幕的照应又似乎启发了后来的《假面》。最后再提一句女主选角,甚是眼熟,后来发现希胖把她选去拍摄了《狂凶记》,不禁想到本片与《惊魂记》迥然不同的境遇,不胜唏嘘。

9 censored dump 看过 2020-06-14 23:18:30

男主(由指挥家伯姆的儿子扮演)对摄影机有一种官能的迷恋,随时用取景器观看,会亲吻和抚摸机器,甚至脚架会象征性地勃起(桑塔格眼光真毒),整部电影流露出浓烈的精神分析意味,男主的内外两套居所,像是两种自我/界,摄影可不就是将实在转译为象征么,创伤和礼物,都来自父权子受(盗梦特攻队应该致敬了这段),在这个链条里由官能移“情”到机能(对焦-瞄准-cut),即便不被成人之爱闯入(另一种窥探),它也面临欲壑难填的困境。这个阴暗的故事,捅破的是观众与导演的共谋,因为观看直接变为犯罪的动力,安东尼奥尼和杨德昌后来对拍摄都有精彩的发挥,拍摄伦理也愈发成为影像焦点,本片某种程度上败在时代错位,高饱和的特艺色彩,大量棚内布光场景,甚至让希勒梦回《红菱艳》跳了段舞,这些都削弱了叙事的现实性,观众知道这只是电影。

10 掉线 看过 2015-08-31 16:30:13

【B+】看的时候觉得年代所限一些场面表现的太含蓄有些可惜,没想到当年居然因为涉及性 暴力等众多敏感话题导致导演被封杀,场面调度非常棒,布景布光都很出色,可惜同年有部更有名的恐怖片,希区柯克的《惊魂记》 iPhone

5 阿牛 看过 2021-03-06 20:50:06

节奏很不错哎!惊悚氛围刚刚好,加点黑色幽默,虽然有些细节粗糙,比如Helln妈的bug设定,但整体很喜欢,有点看希胖Psycho的感觉。#2021英伦电影大师展之3@美琪

4 品客 看过 2014-10-27 04:58:43

影片中的摄影机被赋予了武器含义,这是他与父亲阴影抗争的唯一途径,而总是穿戴整齐的形象暗示着他的自我保护。本片没有为了悬念而用受害者的视角,而是从凶手的背后让我们参与偷窥。凶杀和重要的场面被导演用留白的方式带过,观众也产生更大的偷窥欲望,我们即是Mark,我们不也在某种程度扭曲吗?

6 狗官初音大人 看过 2020-12-03 23:11:30

8.9分,为啥有的豆瓣影评人会以:"又是童年阴影,总是童年阴影,老是童年阴影″来评价一部1960年的电影呢,1960年拍童年阴影应该可以算是这种类型的鼻祖吧。这就好比你看奥特曼总是看到雷德王出现看烦了,于是批评1966年初代奥特曼里的雷德王:"又是雷德王,总是雷德王,老是雷德王。″这真的是让人黑人问号???

7 惧色 看过 2010-05-27 15:19:59

钢琴配乐竟然能到这种程度

7 Lies of Lies 看过 2013-01-03 18:34:07

跟《放大》用的似乎是同一批底片。Mark的表演貌似启发了Vertigo,不过Helen也跟Mark一样神经质有点说不通。Mark想要完成的纪录片的全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12 冰山李 看过 2011-11-29 11:15:39

8.7;黑暗裏永遠現在,光線裏前塵又再

2 双晚 看过 2021-03-08 16:51:10

A. 弗洛伊德式的心理惊悚比《惊魂记》更胜一筹,无形却满溢的病态/情色则可与《迷魂记》媲美,加上极度迷人的特艺彩色与表现主义用光——换言之,这是近乎完美的恐怖片。在《后窗》式戏里戏外窥探共谋的基础上引入拍摄的动作,其“元电影”属性亦从观众被动的观看拓展至导演主动的操纵,以及这一转换过程所暗藏的心理机制与权力需求;而电影本身也在这种复杂的自反中跃升至《八部半》的高度,共同构成如老马所说的“关于电影的一切”。

5 shininglove 看过 2022-07-08 17:21:12

惊世骇俗,却生不逢时,思想前卫,但被时代误解,艺术家终其一生无法释怀。

1 Stiles 看过 2020-06-06 19:53:25

摄影的实质是瞄准器的入侵,而后通过观看进行泄欲,其过程等同于谋杀。有趣的是影片将这种入侵看作意识层面的,即便“失明”也抵抗不了摄影机的暴力。男主角作为摄影机规训的试验品,既受其支配而恐惧又依靠其取得安全感,由此表明摄影机即是权力。因而女主角-观看者的介入实际是故事的共谋,其不死的原因在于其对被摄影机驯化的男主角产生了新的刺激,诱发了新的欲望。新欲望的生成瓦解了摄影机的权力,男主角最终只有以极端的方式来维护其原先的支配地位。

3 红酒与谋杀 看过 2020-03-11 03:56:16

9.0/10 最好的元电影。完全具备了电影的多面性和自反性,是不属于那个时代的电影。这得益于鲍威尔对电影媒介、对角色、亦是对自己的超然理解。世界上只有两种导演,偷窥狂or暴露狂,Voyeurism本就是电影提供给观众的一种基本快感。主角作为一个“施虐狂”,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有着窥淫癖的“电影导演”(电影狂),摄影机化作凶器(性器),Mark用行动寻找着一种幻想,寻找自己的模样,他渴望用摄影机寻找那个儿时被父亲所剥夺的形象,是被摄影机所吞噬的恐惧。从Peeping Tom中读取到的信息、意义以及价值都要远大于《惊魂记》,把本片粗暴的理解为“英国精神病人”是极其不妥的。很显然它比希区柯克同年的《惊魂记》走得更远。// 大银幕4K修复版重看。2023.10.27号@PCC

3 看过 2021-07-30 19:43:06

CC.這部影片连接着观看与拍摄两方面的需求→男主角在替女人拍照時,利用隐藏在三脚架里的刀来殺她們。他從未碰触过他的拍摄对象,就像苏珊·桑塔格关注的是影片里主角强烈的性幻想:他对她们的身体不怀欲望,他迷恋的是她们在死前被拍成影像的存在形式。 這種來自童年创伤的窥阴癖被导演利用为主观式的感知体验,如同迈克尔·哈内克说人们透过摄影机的观景窗,观看会更专注:“在生活中,我们眼见一切,但我们没有在看。当我取景时,我会注意景框里的一切,这是另一种观看的方式。” 而相机作为阴茎的幻想,“无非是大家都会不自觉地使用的那个难以避免的隐喻”。鲍德里亚曾说,镜像包含的仅仅是冲动和享受,然而施魅却從落入自身欲望開始:主角每次作案後就会在家里放映这些影像。它更像是關於精神变态者的电影,類似希区柯克《精神病患者》。

4 Marty McFly 看过 2011-05-05 23:43:30

看着镜子中自己极其恐惧的脸的人,比窥视者更直接更激烈地面对死亡的面孔并且无法隐藏自己

0 我也不在乎 看过 2024-04-22 14:56:44 北京

完美的电影,有种魔力吸住我让我全神贯注,跟着紧张,尤其黑门帘以为是黑屏切镜,神了。现在的电影如果能有60年这个水平,我也不会被人说是超雄了。好美的爱情故事,"Im fearing 4 u" ~“变态”也有人/值得爱 好有爱的丈母娘 不想称男主为“变态”,他只是病了,有确切的凶手病因,而且他主动寻求帮助了啊 追求艺术到极致 一切事物都变成了道具工具,唯独爱情,我不能拍你,u stand in the shadow,看我完成我艺术的终章!艺术来源也是来自父亲的从小的艺术培养(想到卡梅隆诺兰等从小玩🎥的导们);住母亲房间的女孩是唯一白月光是一种俄狄浦斯式恋母?我好爱病态的恋爱,不,这一点也不病态!那时候就有机器快成为你肢体的延伸的概念啊,人类果然是复读机!(PS.男主形象举止很像北航二哥

6 Granite_花花 看过 2011-09-12 17:28:41

你知道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吗?那就是恐惧本身。

0 阿廖沙 看过 2010-06-30 20:03:25

这片60年代粗糙的质感反而让人有感觉,再加上独居男人病态的气场和稍显单薄的童年影像的心理因素。片中出现的morbid urge to gaze,voyeurism,scoptophilia,Peeping Tom都指向窥阴,明显与电影主题很不符。令爱这片的人多少也有窥视的癖,哈哈

OSZAR »